备注

广西柳州鱼峰区一家三口煤气中毒:父亲报警后昏迷,十多岁姐弟也被放倒

2019年12月3日凌晨零时许,在鱼峰区鸡喇路莲花村附近的一栋出租房房内,有一家三口因一氧化碳中毒险些丧命,好在医务人员和大桥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现场,三人才得以获救。

据了解,这一家三口分别是50岁左右的父亲陈先生、15岁左右的姐姐以及10岁左右的弟弟。事发时,120急救中心接到陈先生报警,称他们一家人很不舒服,在说完了地址后,陈先生和两个孩子便失去意识昏倒在了家里。

网络配图

医务人员来到现场的同时,也向大桥派出所寻求了帮助。民警来到现场后,与医务人员一同进到了事发出租房。一进到房间里,民警就看到这个出租房只有一个大房间,此外在墙角处隔出了一个卫生间。陈先生就倒在房间的地上,两个孩子则躺在床上,三人均昏迷不醒。而房间里的窗户均呈紧闭状态,燃气热水器就挂在卫生间外,废气直接排在了房间里。

网络配图

民警见状,急忙和医务人员一起将三人抬到楼下空旷位置给医务人员进行救治。经检查,初步判断三人昏迷的原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因事发前陈先生在家中洗澡引起的。目前,经过送医治疗后,三人均已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希望大家能花一点时间浏览,并提醒自己的亲朋好友重视!

常见一氧化碳中毒 

1.燃烧煤炭

燃烧煤炭取暖、烧炭火火锅等,会使煤炭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房间密闭,通风不畅,很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使用燃气热水器

很多家庭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了洗浴间里,燃气不完全燃烧,如果时间过长,一氧化碳容易蓄积,加上天冷关窗,通风不畅,导致中毒发生。还有个别小的理发店,空间小,燃气热水器放在了室内,同样容易发生中毒事件。

 3.汽车废气
 有些人喜欢在车里开着空调睡觉,而此时汽车发动机怠速空转时,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的废气,废气通过汽车的空调入风口进入车内,引起中毒事件发生。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与体征

1.一氧化碳轻度中毒的表现包括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包括面部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出汗多、心率快、躁动不安并渐渐进入昏迷状态。

3.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面色呈樱桃红色,体温增高,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甚至死亡。一氧化碳中毒还容易引发中枢神经后遗症。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

如在使用煤炉、柴炉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有头晕、胸闷症状,要尽快打开门窗,脱离现场。若全身乏力不能站立,可在地上匍匐爬行,迅速逃生,因为一氧化碳比空气轻。发现他人一氧化碳中毒时,救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救助者应匍匐进入现场。

2.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保暖处平卧,解开衣领及腰带以利其呼吸顺畅。

3.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

4.心跳呼吸微弱或已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5.同时呼叫救护车,将中毒者送往有高压氧仓的医院抢救。中毒严重及有昏迷史者清醒后也一定要送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遗症,出现脑功能障碍。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

日常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有六点最重要。

1.用煤炭取暖的住户,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排烟排气良好。空气湿度大、气压低的天气应格外注意,室内门窗不要封闭过严。

2.使用管道煤气时,要防止管道老化、跑气、漏气,烧煮时防止火焰被扑灭,导致煤气溢出。

 3.不要在密闭的室内吃炭火火锅、点炭火盆。

4.不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开内循环,定期开窗通风。

5.使用燃气热水器时,禁止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浴房间内。应将其安装在洗浴房间外靠近窗户的地方或室外。尽量使用烟道式燃气热水器,且对燃气热水器和排气扇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

6.有条件的在一切有一氧化碳毒源的区域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误区1. 只有烧煤才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凡属含碳物质如汽油、煤油、煤、木炭等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误区2. 室内没有煤烟就不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氧化碳中毒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误区3. 家中取暖,用湿煤封火就不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极难溶于水,且水和煤气在高温下容易形成水煤气混合气,增加中毒风险。

误区4. 门窗上有缝隙就不会中毒: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小,如果门窗缝隙的位置较低,一氧化碳也不易排出。

误区5.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过来就没事了:一氧化碳中毒可能造成中枢神经后遗症,一定要坚持后续治疗,不要留下后遗症。

冬季是煤气中毒高发季!

微姐在此提醒大家:

远离一氧化碳中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保持室内通风。希望大家警醒,谨防冬季杀手“一氧化碳”中毒!

来源:记者 覃乐维 通讯员 覃德智、网络综合

柳州晚报 ID:gxlzwb

柳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