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2022年首月:三件搅动全球油气市场的大事值得一提!

在谈三件大事之前,先扯点理论性的东西。

按照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观点,决定这个世界政治经济社会走向的是国家安全、生产与制造、科技与网络、金融这四大“硬实力”要素,其余的均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所以,能源市场的大风大浪其实在全球政治经济层面掀不起什么波澜,而油气市场的那点事,除了本行业人士在津津乐道外,其他人还真的不怎么关心。一个行业的人士总是倾向于放大本行业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中心论”心理吧。

但是,当上述四大主力因素“由上至下”触及到一个行业或领域时,则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比如下面谈及的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动荡,就是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搅动的缘故。再如,油价最近冲上90美元/桶的台阶,主要驱动因素还是近年来美元货币政策的变化所致,OPEC+或美国的页岩油气生产商们发挥的作用,其实有限,肯定不是决定性的。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能源)是第二层次的因素。

但是,在特定时期,特别是油气资源、流向(通道)、价格、技术(含低碳)、企业(特别是拥有高科技的企业或实力超群的跨国能源公司)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彰显“权力”的工具时,油气便具有了影响甚至决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的作用。远的不说,近两年持续成为热点的北溪-2管线(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到达德国的年输量500亿方的天然气管线,目前已竣工,等待投产)在俄欧美三角关系博弈中的作用,即为“能源权力”与全球秩序、国家权力互动的明证。

回到2022年第一个月发生的全球油气市场的重大事件上,或多或少均具有上述多层次因素互动的影子。

到底是哪三件事呢?

图片(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左)与现任总统托卡耶夫(右))
  
(阿拉木图市政厅被围)
  

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地区最大油气生产和枢纽国突然乱了、又突然“好”了

1月2日以来爆发的哈萨克斯坦政局动荡(哈国暴乱事件)的缘由现在基本清楚了。

表层的原因是由于该国南部曼格什套州的液化天然气(电子交易价格)突然涨价几近一倍,导致在寒冷天气依靠天然气取暖和生饭的当地老百姓们不干了,游行示威变成了动乱。

中层的原因是长期驻扎在哈国的多达两万多家国外非政府组织(NGO)和媒体在当中推波助澜,特别是一些美欧和土耳其背景的NGO在这里面煽风点火,利用民众的不满,对哈国的威权专制政体发起了新一轮攻势。

深层原因是,哈国独立30年来,由于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对这个国家立足、发展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其家族集团利用了这种权力和影响力,充分将其变现,导致哈国逐步沦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权贵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格局和财富分配方式由“一超多强”(纳总统家族集团是一超)的权贵集团把持着,由此带来的这个国家的贫富悬殊之大令人昨舌。老百姓的绝望感和被剥夺感才是纳总统及其家族在此轮动乱中失势的主要原因。

自然,哈国国家安全和国内政局的风险给本国乃至地区油气市场和供应安全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国、枢纽国。2020年,其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8%和2.0%。闻名遐迩的卡萨干、田吉兹、卡拉恰甘纳克等大型油气田均位于哈萨克斯坦里海海域。美欧石油巨头是上述油气田项目的最大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油气安全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要么过境哈萨克斯坦,要么源起该国。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该国实施油气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所吸引的外国投资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油气是哈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油气出口收入占该国出口总额的67%左右,占该国GDP的23%左右,油气在该国的地位无可替代。

动乱发生后,对该国局势最为担心的群体之一是全球石油界人士。担心由外国投资者作业的数个大型油气田会遭遇民众冲击,出现重大社会安全风险,甚至出现停产和人员伤亡事件;更担心经由该国的数条跨境油气管线遭遇破坏和停输,而出现原油泄漏,这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也对附近国家的油气供应产生巨大威胁。好在截至目前,上述担心并未发生。现任总统托卡耶夫果断采取措施,很好地控制了局势。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俄罗斯通过集安组织出兵,成功“拯救”了危难之际的哈萨克斯坦,未来一个时期,俄在哈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话语权、影响力将空前提升,进而在能源竞合领域出现有利于俄方的转变。这个动向值得关注。

2022年伊始全球政经局势和油气市场上爆发的第一只“黑天鹅”够大。由于管控得当,这只“黑天鹅”尚未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但现在就判断哈国形势回归正常依然为时过早,拭目以待吧。

国际油价跃上90美元/桶的台阶

1月26日,布伦特原油多年来首次短暂触及90美元/桶。这一最新的上涨归因于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地区多点散发的事件,这是油价上涨的短暂因素。更大的原因与美元货币政策和石油供需基本面有关,有能源专家和油价分析师认为,每桶90美元的布伦特原油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一是美元弱势政策使然。为了经济复苏和应对新冠疫情的需要,特朗普执政后期和拜登执政的第一年,美国均采取弱势美元政策,导致油价自2020年4月底跌入谷底后的两年来,便进入持续上涨的通道。这中间尽管有德尔塔、奥密克戎新冠疫情变异毒株出现而打压油价,但只是暂时现象,油价上扬的趋势未变。

二是闲置产能不足。OPEC+的闲置产能正在下降,其背后是投资不足。俄罗斯的产量增长远未及预期。摩根大通1月曾警告称,由于OPEC的闲置产能在2022年第四季度将降至总产能的4%,布伦特原油可能升至125美元/桶。

三是实物需求稳健。美欧即将全部全面解封,新冠疫情已被当成“大感冒”对待,这对全球油气需求上涨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而且,由于通胀趋势和劳动力短缺,原油的盈亏平衡成本也在上升,带来原油价格的“硬提升”。

当然还有突发性事件的推波助澜。比如下面谈及的阿联酋原油设施遭遇胡塞武装袭击,以及伊拉克管道因故爆炸等。

从需求上看,对一个商品来说,过高的价格往往会阻碍消费。但问题是,当价格上涨过高时,商品必须有一个可行的替代品来阻止消费。从去年爆发的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能源短缺情况看,化石燃料尚未有可行的替代品。当然,高油价也将抑制需求和消费,进而推动非化石能源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1月30日,清泉在微信朋友圈发问:“油价跃上90美元意味着什么?”类似于问卷调查。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不外乎有这么几点:一是既然已经达到了90美元,那100美元还会远吗?确实,供需的基本面、通货膨胀、能源转型等因素均会推动油价进一步上升。二是意味着产油国(资源国)又要对外国投资者征收暴利税了。三是说明美元过去几年的“注水”有效,资本绿色化后避险转大宗物资,边际需求决定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约等于价格。四是石油公司的日子更好过了。(其实不然,石油公司最感“舒适”的价格水平要低于90美元)

当然,也有人认为油价会大幅回落。因为美元下步可能会“暴力升值”,其结果便是油价的下跌。

中东阿联酋原油设施遭袭和伊拉克管道爆炸

1月17日和18日,中东地区发生了两起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事件。

一是1月17日上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受到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穆萨法油库的油罐车发生爆炸,造成三人死亡,六人受伤,并引发阿布扎比机场附近的商业和旅游中心火灾。虽然自2019年开始,阿联酋退出了也门冲突,但仍支持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作战。从2015年开始,沙特阿拉伯领导的联军轰炸也门,胡塞武装分子经常对沙特展开袭击,但对于阿联酋来说,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遭到的袭击,也是最大的一次袭击。胡塞组织表示,将针对阿联酋的更多设施发动袭击。

二是1月18日晚,连接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至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发生爆炸,管道由两条并行的管线组成,主要将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尔德地方政府控制的石油,输送至杰伊汉港装船,运往欧洲的炼油厂,2021年管道的输送量为每天45万桶。爆炸发生在土耳其的卡拉马马拉斯省,距离杰伊汉港约511公里处。伊拉克石油部发表声明,管道已于1月19日早恢复运作,每日可输送7.5万桶原油。土耳其方面称,管道起火爆炸的原因是电缆塔掉落,不是袭击。

其实,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2021年出现难得的“缓和”局面,美国—伊朗、沙特—伊朗、沙特—卡塔尔多组地区对手摆出言和姿态,堪称十年来中东安全局势中罕见的积极动向。

过去的一年,美伊紧张关系有所缓解,伊核谈判蹒跚前行;地区主要力量间矛盾趋缓,沙特与伊朗重启对话,卡塔尔断交危机基本结束,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缓和势头进一步巩固,叙利亚、利比亚的内战按下“暂停键”。三大背景因素助推缓和,一是拜登政府继续调整中东政策,突出“战略收缩”的一面;二是地区国家普遍聚焦于经济改革、绿色转型,政策更加“内向”,如阿联酋提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承诺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1650亿美元;三是地区大国在多个战场达到力量极限,相互较量出现僵持局面。

因此,无论是阿联酋的原油设施遭受袭击,还是伊拉克外输管道遭遇爆炸,虽然暂时推高了油价,但应该都不是当前影响全球油气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不得不说,在大国抽身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东地区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力和干预度在下降。

除了上述三件大事外,美国LNG生产出口商发力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也正成为行业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你能想象吗?美国下步将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LNG出口国,年LNG出口量将达到1亿吨(1400亿立方米左右)。未来数年,全球LNG出口增量的60%左右将来自美国。2021年12月21日,中海油与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公司(Venture Global)签署了为期20年、200万吨/年的长约协议。再往前一月,11月初,中化集团与切尼尔能源公司(Cheniere Energy)签署为期17.5年的LNG长约购销协议,长约量从90万吨/年逐渐增至180万吨/年。目前,Venture Global、Cheniere Energy等美国主要LNG出口商正全面发力亚太消费市场。

另外,伊核协议谈判也持续吸引着行业人士的眼球。美伊谈判反反复复,但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伊朗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谈判的节奏,美国好像被带节奏。可以预测的是,如在较短时期内谈不出结果,则伊核问题必然以某种形式重趋紧张。伊朗走向核门槛国家也好,美国搞拜登版的极限施压也罢,亦或是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明枪暗箭、美国与伊朗在伊拉克的博弈,都有可能破坏2021年以来中东地区的缓和态势。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