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2021年12月以来,国际油价总体呈震荡攀升走势。地缘政治因素,尤其是俄乌冲突,成为主导这一阶段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因素,至3月10日,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升至109.33美元/桶,其中因俄乌冲突引发的风险溢价累计约20-25美元/桶。
2021年12月,俄罗斯向美方提交了俄美安全保障条约草案和俄罗斯与北约成员国安全保障措施协议,要求排除北约进一步东扩、北约承诺不把乌克兰等国纳入北约等;美国政府指责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军队,并威胁将对莫斯科采取“核选项”级别的最严厉的经济制裁。对俄乌紧张局势的担忧主导市场情绪,国际油价不断攀升,Brent日均价格于2022年1月4日冲上80美元/桶。
2022年1月10日至13日,俄罗斯分别与美国、北约和欧安组织就乌克兰局势开展了3次对话,并未取得明显成效;13日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正式对外发布了有关于美国公民前往乌克兰的风险警告,Brent日均价格于14日升至85美元/桶以上。
22日,美国国务院下令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人员家属撤离乌克兰;24日,美国等北约成员国举行有美国“杜鲁门”号核航母参加的“海王星打击-2022”联合军演;26日,美国和北约向俄罗斯递交有关双边安全保障草案的书面回复,拒绝了俄罗斯“不把乌克兰等国纳入北约”的要求,俄方表示不会接受;29日,英、法表示准备向东欧地区增派部队;31日,美国参议院就制裁俄罗斯的法案达成共识。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就乌克兰局势的对抗加剧,国际油价迅速上涨,28日Brent日均价格升至90.03美元/桶,首次突破90美元/桶的关口。
2月2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批准向东欧增加美军部署;10至20日,俄罗斯也与白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展开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事演习;14日,美国关闭驻乌克兰大使馆,七国财长威胁对俄实施经济制裁,Brent日均价格冲高至96.48美元/桶,首次突破95美元/桶的关口。
17日,乌东顿巴斯地区自行成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均称受到乌克兰武装部队袭击;21日普京表示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为独立国家,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开展特别军事行动,28日西方宣布切断俄罗斯部分银行Swift(国际结算系统),Brent油价冲高至100.99美元/桶,首次突破100美元/桶的关口。
2月27日以来,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公司相继宣布退出俄罗斯业务,对供应不足的担忧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至3月4日,Brent日均价格升至118.11美元/桶。
3月7日,美国表示正在研究对俄罗斯实施石油禁运,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恐慌加剧,Brent日均价格升至123.21美元/桶,首次突破120美元/桶的关口。3月8日,美国正式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英国宣布将在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及相关产品,Brent日均价格升至127.98美元/桶,创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
3月9日,德国、荷兰、希腊等欧洲国家相继表示不会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美国与委内瑞拉展开对话,Brent日均价格下跌13.2%至111.14美元/桶,创2010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3月10日,普京表示俄罗斯将履行在能源供应中的所有义务,伊核谈判进展不顺,Brent日均价格持续下跌至109.33美元/桶。
俄乌冲突的历史溯源
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利益之争。乌克兰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欧洲、亚洲与中东的交汇地带;其最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南邻黑海,东扼亚速海,是连接欧洲同黑海、东地中海、中东地区的枢纽,更是决定黑海制海权的战略要地。
然而,乌克兰领土周边明显缺少一些山川、河流构成的自然疆界,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南部平原在地理上没有天然屏障分隔,俄乌边界距离莫斯科仅400公里。因此,乌克兰作为俄罗斯与中欧之间“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缓冲区,被俄罗斯视为关乎国家基本安全的“战略收缩底线”,也被西方国家视为钳制俄罗斯的“战略扩张前沿”。
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乌克兰呈现东西分裂形态。1654年俄乌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和约》,东乌克兰地区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1667年俄罗斯与波兰签订条约以第聂伯河为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东乌克兰划归俄罗斯。1973年,俄罗斯瓜分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1795年,俄罗斯再次瓜分波兰,获得东沃伦,至此,除加利西亚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处于俄罗斯帝国统治之下。
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并成为创始成员国之一;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随即苏联出兵波兰东部,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克里米亚半岛从1783年并入俄罗斯版图,一直受俄罗斯管辖;1921年10月建立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归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苏俄);1946年,苏联政府撤销其建制,降格为克里米亚州;1954年,为庆祝俄乌结盟300周年,由苏联政府下令划归乌克兰。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1992年,乌克兰政府批准克里米亚实行自治,克里米亚州更名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为乌克兰的组成部分。
因此,乌克兰是一个“统一但却充满裂缝的国家”:西部讲乌克兰语、信仰天主教、经济贴近传统欧洲;东部讲俄语、信仰东正教、经济对接俄罗斯。这种分裂导致乌克兰在内政和外交上,频繁出现内部冲突并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涉,长期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摇摆平衡。
2004年,乌克兰爆发 “橙色革命”,亲西方派尤先科获得政权,积极谋求乌克兰加入北约。2008年,北约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确认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有权获得北约成员国资格。2010年,亲俄派亚努科维奇当选乌克兰总统,通过立法确立乌克兰“不结盟”地位。2013年11月,乌克兰爆发 “亲欧盟示威运动”的“颜色革命”,要求亲欧弃俄,并推翻亲俄政府。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公投独立加入俄联邦,乌克兰内部愈加分裂;5月11日,东部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州举行公投,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乌东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5月25日,亲西方派波罗申科当选总统,标志着乌克兰政府开始全面倒向西方;12月,乌克兰议会决议在《对内和对外政策原则法》中删除“乌克兰保持不结盟地位”的条款,增加“为达到加入北约的标准”而深化与北约合作的条款,俄乌关系进一步恶化。
2015年,俄乌法德四国达成《明斯克协议》,协议规定乌东冲突方停火,承诺推进有关乌克兰中央放权和扩大地方自主权的宪法改革。2018年,乌克兰正式加入“北约成员国伙伴计划”,成为“准成员国”。2019年,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国家基本方针写入宪法,俄乌矛盾处于一触即发的态势。
2021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在《明斯克协议》中修改或废除“在欧安组织的监督下撤离所有外国武装编队、军事装备、雇佣兵于乌克兰的领土,裁军所有非法团体”的条款。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乌克兰成为美国在中亚地区军事战略基地的重点考虑对象;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和欧盟必然将直接挑战俄罗斯底线,导致与俄罗斯的军事对立。
俄乌冲突对全球石油需求的影响
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石油需求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低位。根据BP统计年鉴,2019年(疫情前),俄罗斯石油消费量为3.32百万桶/天,为世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乌克兰石油消费量为0.22百万桶/天。
根据Rystad 的预测,俄乌冲突期间,乌克兰石油需求将下降50%以上,而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人口的流失将导致其需求难以迅速反弹;俄罗斯受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石油需求可能下降15~30%,而且将在制裁期间长期维持低位。俄乌冲突导致两国石油需求总计下降超1百万桶/天,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
俄乌冲突对全球石油供应的影响
俄罗斯是全球第三大产油国,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根据IEA和Woodmac的统计数据,202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11.06百万桶/天,其中原油产量10.68百万桶/天,凝析油及天然气液产量0.38百万桶/天。
IHS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出口油品7.2百万桶/天,其中包括4.4百万桶/天的原油与2.8百万桶/天的精炼石油产品,占全球石油出口份额的11.3%;大约6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地区,20%出口到中国,9%出口到美国。
根据IHS,2021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原油2.62百万桶/天、精炼石油产品1.77百万桶/天,约占欧洲进口液体燃料的34%。
根据IEA及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中国是俄罗斯原油最大的单一买家,2021年进口量1.60百万桶/天,管道和海上运输各占一半,约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15.5%,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占比17.1%)。
美国燃料和石化制造商贸易协会(AFPM)以及EIA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超过0.71百万桶/天,其中原油约为0.21百万桶/天,精炼石油产品约0.50百万桶/天,占美国进口液体燃料的8%。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将对全球石油供应产生影响。
1.对俄罗斯石油供应的影响
俄罗斯石油贸易支付渠道受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决定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中移除部分选定的俄罗斯银行,即切断了受制裁金融机构与全球银行系统间的联系,使得跨境交易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往来。长期来看,俄罗斯央行2014年开发的本土版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SWIFT系统,目前有23家外资银行与SPFS系统连接,欧美的制裁措施将促使更多境外金融机构使用俄方系统。短期来看,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已经对俄罗斯石油出口贸易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及价格下跌。俄罗斯石油出口中,12.9%通过远东输油管道出口亚洲,16.4%通过黑海输油管道出口欧洲,其余70.7%通过黑海、波罗的海、北极以及远东的港口出口欧洲、亚洲和北美;其中海运出口更容易受到制裁的影响。出于市场对结算困难、连带制裁以及舆论谴责的担忧,截至3月4日,俄罗斯原油海运出口量已比俄乌冲突前2月均值下降0.4百万桶/天,但该部分出口量包含了冲突前交易的交割,还不能完全反映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
目前,来自欧盟、北美和日本的客户已经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而向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尚未受显著影响。根据摩根大通和高盛的预测,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原油出口可能会降低2.3~3百万桶/天。受出口不利的影响,俄罗斯主力油种乌拉尔原油大幅折价。当前乌拉尔原油较布伦特原油大幅贴水20+美元/桶,创历史最高幅度,通常情况下这一贴水幅度为1-3美元/桶。
出口受限将会进一步影响俄罗斯原油生产。根据Rystad的估算,俄罗斯可以通过管道出口亚洲的增量约为0.5百万桶/天,可通过铁路出口中国的增量约为0.2百万桶/天,难以抵消出口减少的损失。俄罗斯原油储备能力为500百万桶。受出口减少以及国内需求下降的双重影响,当储油空间用尽时,俄罗斯在3-4月将不得不关停部分生产井。
2.对其他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
疫情后为了刺激经济,欧美国家普遍采取了货币超量宽松的政策,全球通胀水平处于历史高位。2022年2月,美国通胀率达到7.9%,创40年以来新高。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进一步加剧供应危机,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各国央行将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损害正在从疫情中恢复的全球经济。根据摩根大通的预测,俄乌冲突将导致上半年全球GDP增速从年初预测的4.1%滑落至0.9%,全球通胀水平从年初预测的3%增至7.2%。
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受到美国政治、外交政策的扰动很大。为了打击俄罗斯,美国在不断加码对俄制裁,煽动欧美对俄实施石油禁运。然而,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为了增加原油供应、降低通胀水平,拜登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使油价回归理性,如放松对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制裁、施压以沙特为首的“OPEC+”,推动美国国内油气增产,释放战略原油储备等。
伊核协议谈判取得进展。如果伊朗重返原油市场,将会增加1.3百万桶/天的市场供应;其中,伊朗主力出口油种伊朗轻油约占伊朗石油总产量的40%,与乌拉尔原油性质相近,可以作为乌拉尔原油的替代油种。但是,在伊朗因高油价而获得最强话语权的时刻,为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美方关于伊核协议的谈判很可能无法一蹴而就。
委内瑞拉开启与美对话。根据IEA、IHS的统计数据,委内瑞拉2021年12月、2022年1月原油产量分别为0.8百万桶/天、0.68百万桶/天,闲置产能为0.07百万桶/天,本土原油需求为0.3百万桶/天。委内瑞拉重油生产高度依赖外来技术和稀释剂,若美国放松制裁,委内瑞拉2022年原油产量达到其2021年设定的1.5百万桶/天的目标,其出口量将达到约1.2百万桶/天,国际原油市场将再增加0.8百万桶/天的原油供应。然而,委内瑞拉的重油开采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难以短时间内快速提产;且由于油品较差(高密度、高含硫、高含重金属、低黏度),再叠加向欧洲和亚洲的运距较长,将较难对乌拉尔原油起直接替代作用。
“OPEC+”面临外部增产压力。根据IEA的统计数据,“OPEC+”原油闲置产能约为4.74百万桶/天,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沙特阿拉伯(2.13百万桶/天)和阿联酋(1.17百万桶/天)。若两国迫于外部压力而额外增产,则可能会导致减产协议的提前终止,这将对“OPEC+”组织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有分析认为,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不满拜登当局在重启伊核谈判时没有充分尊重两国的意愿,同时考虑到未来原油市场的平衡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预计将致力于维护“OPEC+”组织的稳定;为了保持自己在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很有可能将继续维持稳健增产的策略。
美国石油增量有限。高油价虽然可以刺激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但受到上游投资持续处于低位、页岩油老井产量衰减快、社会能源转型意识增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石油产量增长较为乏力。
根据EIA在不同情形下对2022年原油市场的预测,当Brent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70美元/桶、83美元/桶、105美元/桶、114美元/桶时,美国原油产量分别为11.89百万桶/天、11.97百万桶/天、12.03百万桶/天、12.40百万桶/天,同比分别增长0.76百万桶/天、0.84百万桶/天、0.90百万桶/天、1.27百万桶/天。与疫情前2019年水平(12.29百万桶/天)相比,只有在114美元/桶的高油价情形下,美国石油产量才略高于疫情前水平。虽然美国页岩油将有所增产,但是欧美大型炼厂使用的较重的乌拉尔原油很难用轻质的页岩油替代。
多国宣布释放战略石油储备。2021年底,美国、印度、日本、韩国与英国宣布释放国家战略原油库存约总计6450万桶,即在6个月内增加约0.35百万桶/天的供应量。2022年3月1日,IEA宣布释放60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其中美国计划释放3000万桶,可在半年内增加0.33百万桶/天的供应量。为了平抑高油价,预计石油主要消费国将进一步释放战略石油储备。
对俄罗斯油气上游产业的影响
国际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有广泛的业务分布(见表1)。其中,BP、道达尔能源在俄罗斯的资产价值分别为300亿美元及270亿美元,占其全球资产价值的比例分别为17%和15%。BP通过持有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19.75%股份,获得稳定油气产量和高额股息;道达尔能源通过持有俄罗斯石油生产商Novatek 19.4%的股份,参与Yamal LNG JV、Arctic LNG 2等大型LNG项目。
俄乌军事冲突发生后,国际石油公司陆续宣布将退出俄罗斯市场。BP宣布退出在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19.75%的股权;道达尔能源宣布不再投资新项目,尚未明确表示退出现有项目;壳牌宣布退出与俄气的合资企业,停止参与北溪-2项目;埃克森美孚宣布退出Sakhalin-1项目,并不再开展新投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宣布放弃在俄罗斯的业务扩张计划,退出在俄罗斯的合资企业,不再开展新投资;埃尼宣布退出连接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蓝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德国石油和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Wintershall Dea)宣布停止参与北溪-2项目;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宣布不会继续推进收购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的Urengoy气田股权的谈判,并将评估对“北溪-2”管道的参与。
剥离俄罗斯资产将对国际石油公司的短期经营造成巨大负面影响。2021年,BP、道达尔能源、壳牌、埃克森美孚、埃尼、Equinor六家石油公司在俄石油产量总计约1.1百万桶/天,其中BP、道达尔能源、埃克森美孚分别占比77.5%、7.8%、6.6%;在俄天然气产量总计1.1亿方/天,其中道达尔能源、BP、壳牌分别占比52.5%、35.5%、10.1%。剥离在俄资产后,国际石油公司油气产量将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与俄罗斯深度合作的公司,如BP和道达尔,产量将难以恢复。截至3月4日,道达尔能源、BP、壳牌的股票价格比俄乌军事冲突发生前下跌10.2%、9.1%和5.7%。
国际石油公司将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俄罗斯市场。3月4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外国公司在俄经营三种备选方案:“第一,外国公司继续在俄全面运营,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全面交付,并履行对员工的劳动义务;第二,外国公司将外资股权转让给俄罗斯合作伙伴,以备日后可能返回俄市场;第三,外国公司离开俄市场,关闭公司并解雇员工,这将被俄政府认为是故意破产,此情况下政府准备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就业”。
3月9日,俄罗斯政府批准国有化外国组织或企业财产和组织的机制,规定“如果该外国企业或组织由超过25%的来自‘不友好国家名单’的控股成员控制,就可以由国家引入外部管理层来彻底接管它撤离俄罗斯时遗留的任何组织和财产”。预计国际石油公司将通过将股权转让给俄罗斯合作伙伴的方式退出在俄业务。
国际石油公司的退出将影响俄罗斯中远期油气生产。随着国际石油公司相继宣布退出俄罗斯业务,俄罗斯上游投资将会大幅缩减,对中长期油气生产将会造成负面影响。俄罗斯急需新的投资者进入,亚洲石油公司将是主要潜在合作对象,而新进入的外国投资主体可能面临欧美长臂制裁的风险。
国际石油市场展望
影响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导因素不是俄乌冲突进展情况,而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程度。欧美国家对俄态度有本质的区别: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主要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但由于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高度依赖,制裁手段和程度都是有限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远离欧洲大陆,对俄能源供应依赖性低,对俄罗斯的制裁完全是出于战略遏制的目的,将无所不用其极。欧美国家间对于制裁俄罗斯的分歧,将留给俄罗斯战略腾挪空间,也可能给油气贸易商、开发商提供机会。
俄乌冲突很可能成为俄罗斯的发展战略从“面向西方”转为“面向东方”的标志性事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由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加剧,而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存在深厚的历史传统友谊;二是由于俄罗斯和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家存在资源赋存与经济模式上的天然互补,且上述地区也是未来全球主要经济增长点;三是由于俄罗斯与中亚、西亚(中东)地区的主要油气生产国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存在共同利益。
可以预见的是,西方在俄罗斯油气出口以及上游投资中的比重将会淡出,而亚洲国家占比则会增大,欧美的对俄制裁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俄乌冲突及对俄制裁将重塑国际石油市场的贸易格局。作为全球第三大产油国,俄罗斯在油气供应体系中的地位难以替代。2021年,俄罗斯出口石油7.2百万桶/天,占全球石油出口份额的11.3%。俄罗斯的主力出口油种乌拉尔原油为中质含硫原油,在全部出口石油中占比42.6%,主要供应欧洲以及美国墨西哥湾的炼厂。
市场上性质相似的可替代油种包括沙特的沙特轻油、沙特中质油,伊朗的伊朗轻油,伊拉克的巴士拉轻油,阿曼的阿曼原油以及阿联酋的迪拜原油;美国的轻质页岩油和委内瑞拉的重油都很难替代。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将导致更多的中东原油以更高的价格流向欧美日韩等国,而贴水较多乌拉尔原油大概率将被中印两国消化。然而,贸易格局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俄制裁必将导致2022年全球石油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应短缺。
展望全年,基准情景下,全球石油需求随着疫情消退而持续增长,俄乌冲突造成部分石油需求减少;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原油出口及生产,“OPEC+”有序增产且闲置产能有限,美国供应增产乏力,伊核、委内瑞拉可能重返石油市场,主要石油消费国释放原油储备,全球原油市场整体供应偏紧;全球石油库存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美联储计划从3月开始加息,施压油价;地缘政治因素将对原油供需平衡产生极大扰动,国际油价大概率高位震荡。
研究认为:2022年国际油价主要受地缘政治及金融因素影响,呈现先升后降走势,在维持当前对俄制裁水平上,Brent原油期货年均价格90-100美元/桶;若制裁加剧,不排除升至120-130美元/桶的可能性。
(苏佳纯 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首席研究员)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