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时间4月24日-25日由哥伦比亚大学举办、凤凰网《与世界对话》作为独家全面传播合作伙伴的首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CCF)上,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傅成玉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目前在脱碳领域所做的努力,以及中美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发表见解。
傅成玉表示,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飞涨,使国家重新考虑自身能源安全,而非着眼于可再生能源。但是中国不会放弃碳承诺,并且已经在脱碳事业中采取具体行动。相比之下,西方政界人士在去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和COP26上轻易做出承诺,实际上并未做出多少努力。他还指出,中美两国可以在商业和科研领域开展合作,并且形成一致的国际规则,促进全球脱碳事业发展。
演讲全文
我很荣幸能加入此次论坛,特别是谈到中国碳中和问题。这个话题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
在中国,这个话题也非常热门。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理事会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此后,中国开始在这一问题上不懈努力。特别是过去一年多,中国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决定了中国应该怎么做。
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我对中国的现状不失望,但是我对世界的现状很失望,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妨碍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目标的实现。其中一件事情,就是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飞涨。虽然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不长,一两年,甚至三年,但其实这会影响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使得他们重新考虑自身能源安全,而非着眼于可再生能源。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欧洲国家对能源安全或能源供应问题的反应,以及他们试图停止从俄罗斯采购能源。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能源安全,这些国家必须确保人们足以承受目前能源的昂贵价格。
他们可能会暂停对碳中和目标的努力,美国也是如此。这不仅涉及主持人布朗提到的政治领域,我们需要推动两国在这一方面开展合作。但是,在实际经济状况上,尤其是能源价格飙升和通货膨胀问题上,这些都是人们担心的问题。它们将造成之前对碳中和的努力有所倒退甚至付之东流。然而,说到中国,我认为中国既然已经宣布或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就不会放弃。尽管未来会面临诸多挑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相对而言,是可以实现目标的。因为,从我在中国生活了70年的经验来看,我理解,中国的政客、政府、领导人和商界都不同于西方政府和政客。西方政界人士在去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和COP26上轻易做出承诺,实际上并未做出多少努力。特别是《巴黎协定》后的十年里,甚至在此之前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和技术,十多年过去了,却什么都没做。
所以,相比之下,在这个令人担忧的领域,中国更有信心。当然我们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中国的政治家、政府、企业、科研人员,乃至所有人,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他们可能会改变行动方式,但是不会放弃目标或停止行动。其次,他们不是简单说说“我们制定目标”而已。他们目标明确,有计划,有规章制度。他们会采用具体规则,会通过政策来提高财力。他们会推出一系列政策和规则来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这是我的信心之一。即使我们明知挑战很严峻,我们也会是最大的行动派之一。我认为,相对而言,中国不会放弃努力和目标,不会逾期实现目标。
何出此言?因为政府已经将所有体系准备就绪,包括筹资在内。筹资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非常非常困难的一部分。没有科技,所有这些都无法轻易实现。所以说,科技需要筹资。这正是我对中国有信心的一个方面,中国必须创造许多金融工具,特别是已经建立的煤炭绿色金融体系。比如,政府今年将筹集至少1000亿人民币,来支持碳排放项目,从而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每年他们都投入大量资金,选择具体项目和具体技术来向前迈进。
过去十年,尤其是去年,电子卡片取得了极大进展。通过十年的努力,仅仅2021年前,一年时间之内,市面上已经流通400万张电子卡片。仅去年这一年,就有四百万张电子卡片。希望到2030年之际,在交通领域,即使我们可能无法实现排放达峰,但通过努力,凭借去年的经验,我们可以在四年后实现在该领域每年发行约1000万张电子卡片。发展非常迅速。太阳能、风能、水利项目也会迅速投产。这一领域的基础建设会成为投资领域之一,从而拉动中国投资。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我们该如何与美国合作?我想首先一点就是,我们不能依靠政治家。如大家所知,政治家面临的困难很多。他们的想法大不相同。
然而,我认为,从商业角度和研究人员角度来说,我们在探讨未来人类福祉。这不是任何国家自己的事务。从投资领域来看,我认为市场空间很大,有很多机会共同投资。第二点,在商业领域,我们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项目。实际这样的机会非常多。我们和朋友们一起组建了全球碳中和研究会,为多个国家的公司提供帮助,并促进了商业投资领域的合作。如果有公司、研究人员或投资者想深入了解这个市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可以讲解如何开展合作。那么,我的演讲到此结束,现在可以向我提问。谢谢。
以下是问答环节: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对于最后一部分评论,我想问一个简短的问题。我非常喜欢您说的碳中和国际研究院,这将鼓励全球企业共同向中国投资,能否说说具体细节?是您在管理这个研究院吗?
傅成玉:这个话题很有趣。首先,说到碳中和,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含义。其次,我们所谓的国际。为什么我们称之为国际研究会?因为我们希望在碳管理、碳治理规则、基本规则、基本理解、基本方法等方面寻求全球共识。我们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为自己制定规则。
通过国内和国际论坛,我们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共同努力,来确保全球的治理人员或者政治家在碳治理规则、碳相关问题、甚至是碳项目的定义上保持相似。如何确保这一过程的透明性?要先确保所有人对规则的理解一致。然后才能谈合作,对吧?即使是碳交易,也要先有相同的、可以理解的基础规则,然后才能谈论如何合作。这是一点。第二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世界上所有公司共同参与,可以说,特别是中国,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一带一路”中进行了大量投资,如何让这些投资公开透明呢?如何共同收集二氧化碳,并且在全球开展工作呢?这不仅需要中国内部合作,还需要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合作。
主持人:傅先生,您说到中国电动汽车数量可喜,有望在海外投资。我不知道这是否您工作以外的内容,但是矿产问题呢?比如被中国控制的锂矿、钴矿市场,大量开采会造成严重污染。您认为是否也有机会呢?我有点困惑。您开办了碳中和国际研究会,像锂、钴的绿色标准之类的问题可否更清洁、更环保地发展呢?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中国,甚至美国和欧洲,永远都无法实现全部使用电动汽车。获得锂、钴、镍矿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清洁环保的前提下。您认为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否有机会,为这些电动汽车一起制定绿色矿产的标准呢?
傅成玉:当然,肯定有。虽然中国负担很大,生产方式老旧,包括采矿,无论是开采还是其它方式。我们从发达国家借鉴了传统的技术,在所谓的工业化建设时期采用了这些技术。
但是如果展望未来十至二十年,我们的生活质量是承受不起的。无论是采矿、生产,还是市场供给的任何燃料,我们承受不起任何污染。
2012年可以视作中国绿色发展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中国开始呼吁建设美丽中国。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称之为“文明的回音”。过去十年里,中国停止了在长江和黄河沿岸的许多开发项目。所有建造中的基础设施都被拆除了。中国改变主意了,他们是发展经济,我们是在发展质量。这意味着首先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其次是整个社会和我们后代的质量。情况逐渐发生了转变。尽管还有些没解决的遗留问题,但是肯定会解决的,毋庸置疑。
有了最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它们纳入传统产业中,包括制造业、采矿业、无论是能源部门还是其它制造业部门都将改变。因此,建设绿色经济,其实是在提高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这个变化非常大,同时也建立了极为严格的监管。可见,这些领域内,科技发展迅速。原因之一就是投资较以往更多,政府政策向科技投资倾斜。所以,这对企业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全部视为收益,因此可以免税。
有了这些政策,假以时日,我认为一定会有巨大的改观。
主持人:傅先生,您也在油气产业工作,我注意到中国石化投资过清洁能源方面。请问在您看来中国在未来几年内取得真正突破,从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我们还有一分钟,请您谈谈。
傅成玉:我认为目前有几个领域存在巨大挑战。首先是我们的总能耗,总能耗中85%都是化石燃料,其中约60%的化石燃料是煤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次,说到实现2030年排放达峰目标,我们预计到那时GDP超过2万美元,但发达国家在2006-2007年的GDP就已经是4万美元了。这也是一件事。再者,您说我们的经济会持续发展,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能源。所以仅就电力而言,例如到2060年,我们需要消耗的电能是如今的3倍以上。我们怎么能在短时间内供应这么多绿色能源却不使用更多燃料呢?
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但是我们也可以另辟蹊径。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化石燃料,却不会持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我们需要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捕获二氧化碳并加以利用。当下中国短期内要继续发展,化石燃料使用不可避免,甚至可能用的更多,但是不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但我们会克服,我们能做到。
(作 者|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傅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