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经常听说某某孩子因为触电、落水或者其它特殊情况而遇难,身为父母,我们在悲痛、惋惜之余,也得提高警惕。
毕竟谁都不敢保证,类似的状况不会出现在自己家里,这就好比车祸,大家买车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技术高,肯定不会出车祸,但从数据来看,新车5年内出现车祸的概率高达87%,幸存者只是少数而已。
事实上,如果有准备的话,很多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是教育上的缺陷,让这种意外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
奶奶煤气中毒,机智男娃救自己的同时也救了奶奶
近日,一段安全教育宣传视频在网上走红,网友看完之后纷纷表示,一定要让自家孩子学习一下,看似不起眼的知识点,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男童正在写作业,突然闻到了煤气味,他想起父母平时的教育,立即警惕了起来,经过一再确认,确实是煤气的味道。
小家伙第一反应是大喊“奶奶,有煤气味儿~”然而,并没有人回应他,显然,奶奶那里也出现了意外。
面对昏迷的奶奶,男童并没有惊慌失措,先是试图通过呼喊、推动唤醒她,结果无效。
一直处于冷静状态下的他,第一时间看到毛巾,此时父母平时的安全教育开始发挥作用。
小家伙拿起毛巾就冲进了卫生间,开始用水浸湿毛巾,不论发生任何意外,孩子的首要任务都是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湿毛巾捂住口鼻,先去开门、开窗,要第一时间保持通风,让室内的高浓度煤气有出路,毕竟诱发其它危险。
有一说一,关于关煤气阀这个步骤,视频其实有一点错误,科学操作应该是第一时间关闭煤气阀,然后再做其它事情。
不过考虑到孩子年龄那么小,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难得了,很多成年人的表现可能都没他好。
友情提示,意外发生时,如果没有把握,最好不要擅自抢救伤者,对于外行人来说,错误的施救方式可能还不如不救,这一点在抢救手册中都有明确记载。
打电话求救这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很多老一辈的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打电话、开灯还会造成燃气爆炸,又不是打火机,火苗都没有,哪来的起燃点?
实际上,不管是电话拨号还是开灯,亦或是使用其它电器,都会在内部形成微不可见的电火花。虽然非常微小,但也足以引燃空气中的高浓度煤气,因此,打电话一定要像这个孩子 一样,跑到安全区域再执行。
除了煤气泄漏,下面这些安全知识点,家长也得灌输给孩子
有个词叫“有备无患”,不管有没有遇到过,多学习一些应急知识点,对孩子肯定没坏处,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发生了险情,指不定全家都得靠孩子活命。
1、地震
南方可能还好,北方很多地区,都有专门的地震演练,尤其是四川的学校。地震发生时,黄金自救时间也就短短12秒,可以说稍微慌张一下,逃命的机会就没了。
有条件的情况下,逃到室外空旷地带肯定是最稳妥的,不过孩子年龄小、腿短,不具备远距离移动能力。他们最安全的对策是找个三角区域、或者坚固物体,躲在下面,等待外界救援。
2、走失
前几天我还在朋友圈见过类似的信息转发,2岁男童走失,全家急得上蹿下跳,好在最后因为好心人帮忙,在公园找到了孩子。
说实话,每次见到类似的事情,我都想吐槽一下,连自家孩子都看不好,家长是吃干饭的?
再者,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背一下家长的电话与家庭住址,这样不论是不小心走失还是被人贩子拐走,都能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相对于扶老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帮助孩子,激情明显大了很多,几乎没有任何人会拒绝。
至今记得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有孩子在超市被拐走,当人贩子企图逃离时,后面陆陆续续有十几个年轻人在追。最后是两个在前面的女青年,一脚将其绊倒,才很快结束追逐战。
3、危险物品
关于这一点,内容实在太多,我就挑几个经常出问题的东西提一下,希望家长能提高警惕。
任何细小的物件,比如小石头、瓜子壳、小珠子等等,平日里一定要不断警告孩子,不可以将这些东西放入耳朵、鼻腔、嘴巴等部位,如果不小心弄进去了,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不允许孩子平日里拿尖锐物体玩耍,包括而不限于刀具、铅笔、筷子等等,以防出现意外状况。越是色彩鲜艳的东西,也不能吃,不管是家里有的,还是野外的。对于陌生人给的东西,甭管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都不要伸手接,一定要经过父母那一关。这可不是矫情,尽管一再强调,但生活中还是经常出现因为上面这些东西而酿成的悲剧,可悲可叹。
4、防火
其实防火没太多好说的,原则很简单: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要素,其它都可以不管,离起火处越远越好。
如果实在逃不出去,可以让孩子躲进卫生间或者阳台,打开水龙头,对着门不断洒水。
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给孩子灌输灭火的概念,一是以他们的能力,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二是救火危险系数比较高,不同的起火原因需要对应不同的灭火方法,一旦弄错,后果不堪设想。
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先跑再说”,火灾损失的无非是些钱财,但是只要命能保住,其它都好说。
总结
大家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学习一下视频中的方法,搞个小排练,以游戏的形式给孩子灌注一些理念。俗话说得好,口说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实战演戏一下,孩子的体会能更深,相对而言,他们明显也更加喜欢这样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