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油价曾飙升至每桶115美元以上。维托尔亚洲业务负责人穆勒(Mike Muller)周日称,“油价将曲折上涨。虽然我认为,世界已经在对俄罗斯将无法在西半球大量出口石油的事实进行定价,但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全面定价。”
他的观点与高盛等几家大宗商品对冲基金和华尔街银行的观点一致。这些银行认为,未来三个月油价可能达到每桶150美元。
近日,俄罗斯政府宣布俄军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双方在乌克兰境内展开激烈交火。就此事件,互联网上众多报道,将近期油价从开战前的每桶75美元开始连续上涨、突破100美元、现在又冲击110美元大关的原因归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这场战争。
大多数国内民众与投资者根据相关报道将两者联系起来,发现战争爆发前夕与爆发后国际油价确实一路走高,也跟着误认为战争和油价就是正向关系,“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只要战争一直打,似乎油价就一直涨。
针对这样结论,今天再次讨论一下战争与油价的关系,从现在现象看是不是只要战争一直打,油价就会一直涨?
首先不得不说,俄乌战争的爆发确实刺激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但只是在战争爆发的起始阶段,促使国际油价上升,这是因为战争打破了以往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转秩序,一旦战争发生在世界重要产油国,因为对石油供应造成中断或者制裁,都会造成油价上涨。
实际上任何一件坏事对石油价格造成的影响都与之类似,负面事件对油价造成的影响都是上涨,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对俄乌战争与油价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战争持续时间虽然未定,油价会不会持续上涨
此次战争的结果可能有三种情景:1.俄罗斯尽快主动退兵,不做长期作战的打算;2.俄乌边打边谈,持续一段时间签订停火协议;3.一直打下去。无论这三种情况最后各方利益协调如何,其起始阶段都是一样的,都会导致油价的上涨。
这三种情况就是:
第一种情景是战争很快结束,油价回落到战争前80美元/每桶;
第二种就是全球无法忍受持续高油价,世界寻求替代品或其他解决办法达成一致,使得油价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达成新的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就像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油价也没有一直上涨,但是价格比战争前价格水平高。
第三种情景就是俄乌战争一直打下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无论哪一种情况,油价都不可能一直上涨。
三种情景中最有可能的就是中期战争结束,协议达成的时候,新的同等级事件没有出现,每天一亿桶的石油供应变成九千多万桶,或供需双双下降或新能源替代短缺的石油供应,在新的供用水平时形成新的价格和新的能源消费量。
例如,21世纪80年代兴起的石油替代和新能源研发,对油价产生的影响就是这样,这是市场的自我快速恢复和平衡。
长期市场必然是平衡的,战争的短期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也是短暂的,并不改变石油市场的基本供需结构和逻辑,只是影响了短期的供应平衡。
战争就像爆炸的导火索,但是不是爆炸物本身,只在价格暴涨前期起作用,不会一直起作用。战争只是这次油价上涨表象和起因,不是根本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石油集团人为制造供应短缺希望油价上涨。
由于疫情导致的前期投资滞后和短期内难以恢复的供应缺口、低库存及OPEC不到600万桶的剩余产能,三方面的担忧已经在期货市场形成一致的心理预期,才是最近油价持续上涨并突破每桶110美元的投机者可追随的理由。
当然短期上涨动能消耗太大,期货做空头寸增大,成交量和持仓量双双下调,短期回调就在眼前。
第二、战争制裁形成新的平衡态
战争使得石油供应受到中断或减少,从而出现供应缺口,国际油气价格在此阶段自然上涨,而欧美国家面对不断上涨的国际能源价格其容忍程度是有限的,未来极有可能采取强硬措施敦促OPEC国家大幅提高产量,同时增加自身油气产量,通过压低国际油气价格的方式对俄罗斯进行第二轮能源价格制裁。
众所周知,能源出口收入占俄罗斯政府收入30%,关闭俄罗斯SWIFT结算信息系统,必然会对俄罗斯的所有国际贸易造成阻碍,短时间内会对俄罗斯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此次将俄罗斯踢出SWIFT不能与2012年将伊朗踢出SWIFT相提并论。
当时伊朗石油出口受很大影响,主要是因为美国三管齐下:第一不让用结算系统,第二不让油轮出海,第三不让别的国家采购伊朗石油,不是单单把这个系统关闭。
这次制裁重点在金融系统,不是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并且石油买卖跟其他商品买卖不一样,以大客户大宗交易为主,一船油最少都是几个亿的金额,大宗交易可以直接谈,大客户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不通过SWIFT也可以。
俄罗斯在几年前早就有去美元化的准备,除了签订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外,关闭SWIFT系统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俄罗斯,德国和美国也是俄罗斯的贸易伙伴,尤其是欧洲的天然气主要依靠俄罗斯,关闭SWIFT系统制裁的结果就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贸易制裁是一般双刃剑,在同时影响美元结算的同时,也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分为二看待。
由于多年来这种制裁方式已经使用多次,有关从业者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关闭SWIFT对于未来的油气市场行情影响不是很大。对于中国影响更小——中国的石油进口大多数是签订长期合同,况且中俄之间有原油和天然气管道。
第三、石油期货市场的预期心理和预警作用
当前油价是石油期货市场发现并引导的现货价格,现货价格一般都是落后于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有预警作用,防止现货市场的大起大落,另外期货市场也是受投机者的预期心理影响,舆论导向和舆情对投机者的心理预期和追随决策影响很大。
一边倒的舆论会放大期货市场上追随者的投资决策信心,因此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受到新闻媒体和投资分析师的导向。
前期预测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发声支持,现在真突破了每桶100美元,结果网上一边倒地说油价一定会站在百元以上甚至每桶200美元,一边倒的舆论导向会助推油价,但这不是油价站稳一百美元的物质基础。
因为能源各方面影响极为巨大,担忧心理很重,因此供需链极为脆弱,供需差略有波动,价格就会有更大幅度的变动。
在能源市场供需关系出现逆转时,尤其是供需关系从供大于求向供不足需转变时,市场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从而放大能源产品的供应缺口,也就是“公交车效应”:
即公交车上有100个座位,如果有101个人等待上车,那么人们会争先恐后地争着上车抢座,虽然供需差只有1%,但人们都担心自己成为那一个没有座位的人,从而形成公众的恐慌心理。
担忧、恐慌和预期心理放大了石油价格波动幅度,但也对现货市场产生了预警作用。
第四、石油现货供需基础产生了动摇
我们聚焦石油供需这一长期根本因素。现在的石油市场供需与以往完全不同。
一方面国际上已经达成低碳和能源转型共识,推动新能源发展,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石油的依赖,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新能源)已经形成规模且成本逐步降低,供需产业链也在快速成熟,民众消费新能源意识和习惯也在逐步形成,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技术一旦成熟,那么其消费量会爆炸式增长。
另一方面,既然石油集团认为化石能源没有明天,化石能源集团没有必要再继续用低价阻碍新能源的发展,对石油价格的上升走势形成了统一抑制行动;低产高价一样可以维持财政收入,为啥还要陷入增产-降价-收入减少-继续增产降价的死循环。
石油供应端处于石化产业链最上游,大家都不愿意增产,主要石油供应国的石油生产商都不再持续扩大勘探投入,这会导致未来石油供应的后继乏力。如果新能源供应跟不上,这才是未来石油价格持续走高的致命原因。
油价的平衡主要靠降低石油需求,增加石油替代品。需求端的石油除了油品原料之外,主要还是化工品原料,而化工行业原料需求情况依赖于整个行业产业链的成熟和技术发展程度。
由于化工产品的厂商分布于各个行业当中,产品种类多、库存分散且容量巨大,因此下游产业不会出现因仓储条件限制导致的2020年石油负油价的情况。
短期波动性有限,其需求的增大对价格的拉动是缓慢的,不是急剧的,因此石油化工产品对油价的需求端拉动也是温和而且有限的。
从市场现状、供应情况和需求特征三个方面来看的话,油价上涨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战争,而是取决于石油行业上游是否能继续加大勘探投入以及新能源对化石能源替代的技术进程,这是决定石油价格长期走势的核心因素。
(作者:高新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山东省能源经济管理中心负责人)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