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从宁德时代到阳光能源: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今日谷雨,本应是万物生长的节气,但新能源一众股票的走势却恰好相反。 

阳光电源今早“20CM”跌停,跌幅探底,高达20%。截至收盘,阳光电源股价跌停价72.08元/股,总市值为107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水267亿元。 

           

回看市场表现,自去年10月27日阳光电源股价走到高位的178.98元以后便开始持续走低,好运气似乎也遗留在了那天,一路下跌,至今累计跌幅达47.09%,期间最大跌幅更是超50%,股价已是名副其实的腰斩。 

同处于创业板的宁德时代,也暴跌7%,以有点悲壮的姿态登上了微博热搜。 

          

不只是宁德时代和阳光电源,一字之差的港股阳光能源,和新能源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股票,今天都绿得很纯粹。再把时间线向前拉,可以发现,这些股票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从去年下半年整体趋势是一样的——俱从去年十月、十一月开始一路向下。 

▲上面几只股票,不细看还以为是同一只 
 

不管是今日带崩创业板的宁德时代和阳光电源,还是新能源个股赛道的股票,都在这个春天进入了至暗时刻。今日收盘,宁德时代跌7.55%,亿纬锂能跌4.71%,天齐锂业跌3.31%,隆基股份跌3.33%。 

不及预期的年报 

从消息面上来看,阳光电源2021年的数据低于预期。昨日晚间,阳光电源发布了2021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去年营收约241.37亿元,同比增加25.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3亿元,同比减少19.01%。 

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同比下降近两成,这份成绩单实在差强人意。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2021年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1年业绩低于预期,下滑的核心原因是电站业务出现几个问题: 

一个是疫情导致越南项目在10月没有并网,执行了新电价导致计提;另外缅甸项目因为政变而取消,产生了一些费用;第三是海外储能业务因为疫情受到影响,接受了罚款,导致增收不增利。整体加起来减掉了大概10个亿业绩。 

但其实,阳光电源从2018年开始,毛利率就开始滑坡,2018-2020年阳光电源的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24.86%下降至2020年的22.63%。有分析机构推测阳光电源毛利率持续下滑的原因包括出货均价下滑、行业竞争激烈、储能等低毛利业务占比提升、IGBT等原材料成本和运费成本阶段性上行。 

             

阳光电源盈利能力下降,研发能力也不足。盈利方面,阳光电源直线下降,2021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3.05%,同比减少了7.31%。研发方面,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未增加,2019年到2021年依次为4.89%、4.18%。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未增加,且较之2019年下降许多。 

虚高的估值 

指针回拨到2018年,新能源的利好消息不断。那时,不论是“碳中和”,还是各类政策文件,亦或是对未来新能源的规划,都将投资者对新能源的期望推到了新高度。此后,新能源上市企业因为高成长性和过低的估值,迎来大涨。 

但从去年底开始,新能源赛道“估值过高”质疑之声响起,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龙头股开始应声下跌。再加上全球能源局势动荡,新能源表现一直不尽人意: 

电池茅宁德时代股价下跌三分之一,截至收盘,宁德时代跌7.55%报407.00元,市值一日蒸发775.29亿元,总市值跌至1万亿元以下。光伏茅隆基股份同样下跌三分之一,从最高点100.20元下降了33.40元,截至收盘,隆基股份跌3.33%报66.80元。亿纬锂能股价腰斩至一半以下,距离五个月前的最高点148.75元有81.15元的差距,截至收盘,亿纬锂能跌4.71%报67.60元。 

虽然估值虚高,但是赛道却一直为人所看好。阳光电源去年10月27日高点之后,投资者们反而越跌越买。阳光电源2022年4月20日在一季度报告中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4.02万户,较上期(2021年12月31日)增加5249户,增幅为3.89%。 

不过,有一些机构开始变得谨慎,甚至持相反态度。去年对阳光电源青睐有加的一众券商今年似乎都选择了“抛弃”,例如,西南证券、东莞证券、万和证券、西部证券、国元证券、东兴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去年还在发布阳光电源的研报,今年却杳无音讯。 

前期市场广泛看好,价格和前景被无限拉长,一旦业绩不及预期,下滑是必然的。 

拖后腿的业务 

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是阳光电源的主营业务,如今却内外交困。 

光伏逆变器是阳光电源的发家业务。于光伏市场景气度并不高的2019年,营收占比突破60%,接近80亿元,并拿下超2400MW的竞价和平价项目,规模位居民企之首。在2019年、2020年、2021年,逆变器产品分别达成主营收入39.42亿、75.15亿、90.51亿,逐年上涨;但是主营利润却上涨不大:13.30亿、26.33亿、30.59亿。 

       

光伏逆变器上下游的竞争压力是业绩低于预期的部分原因之一。前几年业绩高歌猛进受益于海外逆变器高毛利,且市场相对竞争较小等原因,这几年出海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格局加剧。边际竞争加剧导致逆变器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阳光电源是国内最早涉及储能的企业之一,被看作是储能黑马,发展至今已有8年。在这期间,阳光电源的储能储能业务产品布局涵盖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2019年,业务远销海外;2020年,加大储能项目研发投入,发布1500V全场景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降本增效显著。可以说,阳光电源在储能领域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但优势不能化作利润,市场表现往往还是与真金白银挂钩: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储能系统产品分别达成主营收入5.43亿、11.69亿、31.38亿,逐年上涨;但是主营利润却上涨不大:1.98亿、2.57亿、4.43亿。 

         

在行业中,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也并非国内最好,在行业内仅仅排名第三。前两名是专攻电池行业的派能科技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公司禾望电气,后有资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储能毛利率仅14.11%的阳光电源和第四名比亚迪相差不过1.09%,投入和产出比,以及定位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阳光电源似乎有点后继乏力。 

如果说,宁德时代的市值萎缩还只是偶然,那么今天阳光电源的20cm跌停则直接敲响了警钟:在新能源的赛道上一直突飞猛进,也会遭到估值过高的反噬。如果再加上业绩表现不佳与股市低迷,即使搭上政策的快车,也不一定就能稳步前行。 

经历了新能源“小寒”的上市公司们,在春天的末尾又迎来了“倒春寒”。对于处于快车道上的公司来说,把控好公司的方向盘,才是最重要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