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这轮煤炭行情结束了吗?

自然界的规则就是优胜略汰。当绿电概念大行其道,“新老能源”交替有人正在进行中,火电终究会像腐朽的历史一样被人们抛之脑后吧?

但目前的现实世界正在上演的一幕是,新能源赛道股跌到屁滚尿流,煤炭板块却一枝独秀。

年初以来,煤炭在大盘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仍我行我素逆势上扬,截至4月20日收盘,同花顺煤炭概念板块指数涨幅超14%。

   

但煤炭板块最近有点纠结。从3月15日大盘触底以来,煤炭板块化身“煤超疯”,成为资本市场最亮的崽。但4月15日后,板块走势开始摇摆,昨日反弹遇阻,今日板块指数小幅收红。

    

当中的资金在博弈什么?后市应该怎么看?

煤炭需求拥有“低保”

我国动力煤需求跟宏观经济状况和相关下游行业发展有密切联系,属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市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以5.5%作为全年GDP增速,这就奠定了全年能耗增速,尤其是用电增速的基准。常理来说,在稳增长的保障下,煤炭消费需求有保障。

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统计局上周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

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是4.8%,经济整体平稳,但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是主要下行力量。

开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松绑政策并没有带动销售端没有回暖,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8%,销售额同比下降22.7%。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宽信用主力,若不能重新回暖,经济下行压力会比较大。

这种情况下,基建的托底就很关键了。

刚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是新亮点。首先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

    

制造业占比继续提升,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9%,更为积极的一点是,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9.0%,制造业投资增长15.6%。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用电贡献最大的主体,制造业高投资的背后隐含着未来制造业生产的扩张,为后期制造业用电增速回归奠定了基础。

一季度中国发电量199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但3月发电量仅同比增长0.2%,增速比1—2月份放缓3.8个百分点。

   

这表明3月疫情蔓延显著冲击了国内的经济运行,尤其是目前上海疫情通过产业链等方式外溢影响其他地区,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不过可以稍微松一口气的是,上海疫情新增数量整体呈现回落的态势。

   

后期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应的政策的托底措施。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最近已经有两家国际机构先后下调全球经济的增长目标。

4月18日,世界银行将2022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从4.1%下调至3.2%,仅过一日,IMF同步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4.4%降至3.6%。同时,两家国际机构都上调了全球通胀预期。

   

事实上,在美联储逐渐强硬的“鹰派”作风下,世界经济极有可能深陷“滞涨”的泥淖。但回到国内,就算全球经济真的陷入通胀螺旋,经济活动又不可能停止,在GDP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消费已经萎靡不振很久了,出口在今年的经济贡献大概率会回落,政府能较好控制的就是投资了,其中制造业和基建是关键。刚好这两项的开展都离不开煤炭,也就是说煤炭的需求其实是有保障的。

煤炭供给有限

首先要考虑我国的双碳政策。由于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超60%,而碳排放能源来源结构中煤炭占比更是超过 70%,因此中国碳排放达峰“控煤”、“减煤”是关键。

    

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21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

这就意味这煤炭的供给弹性是有限的,大幅扩产不太可能。

要推进“控煤”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需要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以及煤炭消费

总量,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否代替新增量。

但考虑到风电、光电自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弃风弃电”现象频发,这也就是在清洁能源消费绝对量达到可以替代煤炭能源之前,以中国GDP 结构中制造业占比较高的情况下,煤炭的产能与供应仍会随着经济增速与能耗增加继续提升。

统计局数据也显示一季度,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加0.4个百分点。同时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0.8亿吨,同比增长10.3%。

   

2021年全球正遭受能源紧张的困境,中国更是上演“电荒”奇景。从2021年7月份后,政策端开始发力推动煤矿供应量提升。

2022 年以来能源保供会议更是频频召开,3 月份“煤电油气”会议发布了较为明确的能源保供文件,煤炭行业增加3亿吨产能。

4月20日,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常会再次定调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提出要引导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煤电机组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规模超2.2亿千瓦。

    

能源保供会议的层出不穷的背后就透露出能源供应依旧很紧张,而且双碳政策高悬项上,这导致了国内的煤炭供应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挤。

除了国内的产量,中国的煤炭的进口占比为 8%,进口量大约3亿吨上下。但中国此前已经停止进口澳煤,如今在俄乌冲突加剧的情况下,俄罗斯的煤炭出口受限。

中国的煤炭进口量有所下滑。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进口煤炭5181万吨,同比下降24.2%。

   

内外双重供给压力下,国内的煤炭供需就更紧张了。总而言之,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处于“青黄不接”的过渡期,煤炭的供需长时间内会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再加上新的电价浮动机制,煤炭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在较高的区间运行,这就意味煤炭公司可能获得长期稳定利润。

国际煤价方面,澳洲煤炭巨头Whitehaven认为,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煤炭贸易出现了延误和中断,煤炭价格的涨势应该会延续到明年。

煤炭企业价值重估

事实上,煤炭上市企业的一季度业绩也印证了这个逻辑。

中煤能源预计一季度净利增长83.80%至103.20亿。陕煤一季度净利润为51亿元到60亿元,同比增加51.22%到77.91%。让老股民又爱又恨的中国神华更是大手笔分红504.66亿,利润全额分配给股东!

目前整个煤炭板块的PE大致位于中位数的水平,考虑到前期涨幅已经比较大,因此后期需要留意是否有回调的风险。具体可以多留意目前有业绩支撑的但估值仍然比较低的小市值公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