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5月14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少有的能达成共识的领域,低碳和零碳技术系统性替代是应对气候的本质。以下是刘世锦的发言,分享给大家。
我呼吁大家更多关注长期问题,关注真正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潜能。今天我想从这个角度讲一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怎么把它转化成创新和增长的动力,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很少的能够达成共识的领域。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怎么应对气候变化?从中国的经验来讲是三种反应方式。
第一种防御型反应
主要是传统能源或者高碳行业感到有压力,也在考虑将来转型重组甚至要退出,但是在短期比如最近油价、钢材价格在上升,当供给安全出了问题的时候它们感觉自己还是很有分量的,到底要不要退?已经是一个问题。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我称之为防御型的反应。
第二种适应型反应
典型的是节能减排,节能永远是对的,因为节能以后减少对能源的使用,碳的排放减少了,但是技术不变还是排碳的,包括碳市场解决所谓碳生产力的问题,终归是要用碳的。
第三种进取型反应
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绿色,特别是推动绿色的创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高碳能源、高碳产业、生产方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三种反应里面最重要的是采取进取型反应,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应把重心或者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方面。所谓的绿色转型在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即利用低碳、零碳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第一种和第二种反应只是针对某个环境,作用有限。
特别要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初有很大的压力,最开始我们想回避,最后发现回避不了,逼着必须搞创新。人类历史上看,遇到危机、很大的冲击没有办法最后逼出了变革,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创新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旦创新出现并且形成势头,会发现这些绿色创新除了能够实现减碳之外还产生了更多的附加好处或者福利,从经济学的角度创造了更多消费者剩余。
新能源汽车上升势头很快,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整个汽车比重13%,今年一季度增速是达到1.4倍。一季度全部汽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20%,这是我们预计几年之后的目标,这个速度远远超过预期。
我们看看消费者的反应,消费者买新能源新车的时候是不是关注碳减排?我不能说没有人注意,有的人注意、懂这个道理,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关注的是性价比、性能。我前两年说买一个电动车、新能源车过渡一下,以后能摇到号买油车。过段时间说自从开了新能源车不可能再改变了,你让我开油车我都不开,我就开新能源车,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自动驾驶最近进步也相当快,所以现在新能源汽车我们讲三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所以最初的动因是为了减碳,最后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这种创新能够大大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
绿色产品在初期价格偏高,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绿色溢价,什么意思?绿色产品刚出来时比较贵、有溢价,但看看现实,随着创新竞争的加剧,价格在下降,有些产品的绿色溢价已经变成负的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发电,大概十多年前大家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过去十年里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90%,现在已经是等于或者低于燃煤发电的成本,可以竞争了,而且业内人士讲,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一个核心问题是比较成本和收益,创新使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后,我们有没有能力和信心?在实现创新后,答案变得越来越肯定。
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技术,大家注意到基本上都是和数字技术或者数字经济密切结合。我个人理解全球经济实际上进入了数字化转型阶段,传统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是并行的,孪生的数字界面已经出现,这会带来真正革命性变化。气候变化带动了什么?带动了技术创新,主要是能源和传统的产业领域,本来数字化进程很可能是缓慢的,但是现在提前了,而且会起引领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重心还是要转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上来。达利欧先生认为全球进入新的周期,那么新的周期技术是什么?我以为绿色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不是主动的,是被动是逼出来的,而且逼出来之后花朵果实超越你的预想。所以面对具有压力和挑战的事情,我们如果采取了正确的目标和办法,不仅可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同时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引入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这样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能。这里面大家注意,发达经济体经济比较成熟,但是绿色化,特别是数字经济带动的绿色化,对他们来讲是新的改造机会,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走出一条和以前不一样的道路,以前边污染边增长,以后很少有污染,很少有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增长。
关于环境问题,最近也有些专业人士在讨论俄乌冲突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确实对现实经济带来压力,但是大家注意客观上降低了清洁能源的绿色溢价,对于绿色创新实际上是刺激。我记得过去欧佩克控制着全球油价,他们曾经也提升油价,但非常谨慎,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油价提高的话,替代性能源发展就有机会了。现在也有这样一个原理在起作用,俄乌冲突带来了太多的影响,这个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对绿色创新沿着这个思路有一点思考。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全球化进程风雨飘摇,绿色创新能不能增添机遇和机会?绿色新能源技术要开放,开放以后国际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会更加活跃,同时发达国家在绿色创新领域比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全球发展也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刘世锦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