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能源市场开始发生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持续推进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另一方面,电力、天然气消费开始出现负增长,一些区域消费量下降明显。
2022年以来,能源安全压力凸显,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能源安全稳价工作。特别是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上石油、煤炭、天然气价格飞涨,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及急迫性更加突出。国家发改委在煤炭增产、稳价,石油天然气增产增供,组织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及天然气合同签订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工作部署。尤其是在煤炭稳价方面,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发布了《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的合理区间,还出台了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及处罚规定,组织开展了煤炭生产成本调查工作等。
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也持续发力保供。4月28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按程序决定,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5月,人民银行再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叠加2021年10月计划的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000亿元。
可以说,2022年,国家在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方面的政策力度为近年来之最。地方政府及能源企业均在能源电力、天然气保供等方面严阵以待。
5月31日,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全球同时面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三重危机,当前的能源危机将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能源危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与此同时,国内能源消费自2022年4月开始出现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4月全社会用电63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国家发改委运行局数据显示,2022年3月、4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97.5亿立方米、297.1亿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69%、1.8%。咨询公司金联创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22年4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为285.4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5.93%。
分区域来看,一些地方的能源电力消费下降明显。中电联2022年4月快报数据显示,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电出现负增长。上海、吉林、江苏、河北的用电下降较为明显,分别达到-23.04%、-12.07%、-11.12%、-7.25%。天然气的区域消费下降表现明显。笔者获悉,2022年4月,浙江的天然气消费下降了13.4%,广东的天然气消费下降了18%,江苏则下降了8.1%。进入5月,受气温、经济等影响,一些区域市场能源消费负增长的趋势有所扩大。
在保供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能源消费不振存在隐忧。一些企业人士担忧,提前准备的能源资源可能遭遇市场下行的亏损。而能源电力消费的下降,也意味着煤电的发电小时和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一些天然气研究人士还担忧,对煤炭的增产稳定保供举措将挤占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空间。
5月底,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国务院部署了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预计复工复产将带动能源消费恢复增长,但这最终还取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恢复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制造业PMI为49.6,上升了2.1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7.1个百分点至47.1,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8.4,高于4月5.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