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车市,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市场加速复苏。回血的一汽-大众又拿到中国乘用车市冠军,可合资车企的垄断三强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自主品牌已然处于上升通道。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达到了49.8%。比亚迪与吉利已经连续两个月并肩跻身三甲。
前十中,自主品牌已达6席,已与合资分庭抗礼。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上汽乘用车成为自主品牌乘用车领跑车企。
优势渐失 合资无力“霸榜”三强
在经历了4月的重挫之后,一汽-大众5月迅速回血,回到冠军的位置,环比增长高达162.58%。旗下宝来、速腾、迈腾等多款车型都呈现热销态势。同处于疫情重灾区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也在持续复苏。上汽大众5月收获了87402辆的销量,来到第4的位置。上汽通用则环比增长248.47%,但已是排名第7,不复往日之勇。
值得关注的是,合资车企对于榜单三强的“霸占”,业已消失许久。合资车企在一线阵营的优势地位受到自主车企有力的挑战。
2020年帕萨特中保研碰撞测试表现不佳,让上汽大众在品牌与销量上都受到不小的打击。那是分水岭式的一击。从此上汽大众不再刚强,显示疲态。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发展,令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日益缩小。今年上汽奥迪成立,但在销量上能否做出实质性贡献还有待观察。
上汽通用从4月跌出15名的低谷中迅速回弹,来到第7的位置。不过,今年以来,上汽通用的最好排名也只是第6,已经告别三甲位置许久。去年,上汽通用虽然以133万的销量拿到亚军,但相比2017年超过200万的成绩,下滑不小。上汽通用旗下产品在品牌、口碑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一直以来,上海通用靠着上汽精明的营销弥补通用旗下品牌别克、雪佛兰产品实力的和品牌、口碑的不足,但“营销通用”终究不能一劳永逸。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崛起,也令合资品牌过往的技术与品牌优势不再那么吃香。
此外,在合资阵营中,东风日产的表现也引人关注,其5月销量同比下降了31.9%,跌幅最大。昔日当家车型奇骏、天籁销量不振,主力担当轩逸也同比大幅下滑。迭代慢,对于所谓技术优势的过于自信,令东风日产面临窘境。同时,电动化方面没有起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新能源发力,自主品牌几欲占半
自主方面,虽然相比4月比亚迪失去了榜首仅次于一汽-大众位列第二,但其与吉利已经连续两个月并肩杀入三强,三强中自主与合资的攻守易位正在发生。从月度销量上来看,比亚迪与一汽-大众的差距仅有约3.7万辆。而去年5月,这个数字超过了12万。自主与合资阵营领头羊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相比起比亚迪的高歌猛进,大众集团对于合资伙伴在新能源事业上的赋能与支持,远不如过往燃油车时代那般给力。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持之以恒,产业链、供应链上完善的布局,令比亚迪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去年比亚迪旗下车型的平均成交价已经超过了15万元,超过了一汽-大众。
轿车市场上,比亚迪秦、比亚迪汉正在挤压宝来、速腾、迈腾的市场空间。SUV方面,探岳、探歌则被一众中国品牌车型甩得更远。
除了比亚迪,其它自主车企也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吉利5月份收获了89070辆的销量,今年第三次位列三强。其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9619辆,同比增长304%。新能源渗透率达到 22%, 创下新高。6月,吉利旗下高端品牌领克又发布了智能电混技术,并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全部电气化。同时,极氪品牌产能的释放、几何新车型的更新也将促进吉利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变革按下了自主车企发展的加速器,换道超车,正逢其时。
此外,5月份,广汽乘用车、奇瑞与上汽乘用车等自主车企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长。其中,广汽乘用车最高,达到了46.7%。广汽乘用车5月销量为50540辆,这当中,广汽埃安贡献了21056辆,同比增长102.6%。今年以来,其月销量均超过了1万,在1月和3月,还突破了两万。广汽传祺销量达到了3.36万辆,同比增长71.5%。而且,其终端均价已连续3个月突破15万元。
奇瑞汽车5月售出78661辆新车,瑞虎8 PRO、星途揽月5座探享版等新车助推销量增长。在全部销量中,奇瑞新能源车占比达到26.4%,共售出20739辆,同比增长242.3%。立讯精密的入股,加速了奇瑞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同时,奇瑞也在推进新能源品牌矩阵的建设,筹划成立高端新能源品牌。
上汽乘用车5月销量突破了7万辆,同比增长33.02%,成为上汽集团旗下同比增幅最高的子公司。目前,其主力车型全新第三代荣威RX5已经量产下线,车辆新增加了混动版本,在动力、智能、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新车型的更新利于上汽乘用车销量的进一步增长。
5月,自主品牌批发份额达到了49.8%,比去年同期份额相比增加了9.3个百分点。零售份额为46.3%,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相比起来,主流合资车5月零售销量同比下降28%,日系、德系、美系零售份额分别为20.9%、23%、6.9%,最大下降3.7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销量的显著增长,助推了自主品牌份额的上升,也令合资车市场受到蚕食。如果合资品牌不能及时转型,在新赛道上,它们会失去更多。